本報評論員 8月30日,市委書記陳敏爾在潼南調研時指出,潼南歷史文化、人文資源豐富,要注重產城景融合,把旅游業作為一個戰略支柱產業。近年來,區委、區政府把“做大做強做活旅游產業”作為“四個做大做強”的重要一環,以歷史人文資源為依托,舉辦陳摶故里菜花節、雙江古鎮民俗文化節等節會活動,有效助推全區經濟社會發展,2018年上半年,接待游客581萬人次、增長9.7%,綜合收入29億元、增長7.9%。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,旅游是文化的載體。深入貫徹陳敏爾書記調研潼南講話精神,做大做強做活旅游產業,必須深入挖掘潼南歷史人文資源,必須推動旅游資源與地域文化深度融合,必須不斷為旅游業注入文化的靈魂。 緊扣“魂”與“根”,深入挖掘歷史人文資源。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,厚重的底蘊緩緩沉積。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,潼南先后孕育了“雙百模范人物”楊闇公、第四任國家主席楊尚昆、解放軍上將楊白冰等時代偉人,世代流傳著天下廉吏張鵬翮、道教至尊陳摶、川劇大師廖靜秋等名人事跡,逐漸沉淀了引領百萬潼南兒女不斷前行的闇公精神和三塊石精神,這些是我們回首來處的文化根脈、謀劃當下的無窮動力、展望未來的歷史借鑒。探尋潼南的“魂”與“根”,就是要做好藝術與潼南這篇文章,回溯歷史源頭,解讀傳承脈絡,用鏡頭、筆觸、歌舞等形式傳承優秀文化,抒寫美麗潼南。 融合“景”與“文”,不斷豐富旅游人文內涵。古詩云:“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;水不在深,有龍則靈”。(緊轉4版)(緊接1版)文化升華自然景觀、賦予生機靈氣,只要融入了文化的內涵和底蘊,旅游就會憑添無限魅力。潼南擁有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、中國最美花海、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旅游金字招牌,摩崖造像、楊氏民宅、元代古建筑等全國重點文物,獅舞、扯扯燈、太安魚烹飪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,這些都是我們提升旅游吸引力、競爭力的第一資源。融合“景”與“文”,就是要緊扣花漾潼南、水韻潼南、田園潼南“三大主題”,賦予景區景點地域文化、農耕文化、民俗文化內涵,讓游客時刻都能觸摸文化脈博、感知文化神韻、汲取文化營養。 傳播“善”與“美”,持續講好潼南人文故事。文化是旅游的內在動力,旅游是文化的傳播手段。一個故事勝過一打道理,“做大做強做活旅游產業”重點在強、關鍵在活,就是要借力旅游推廣文化、講述故事、塑造品牌,用旅游產業反哺文化事業,全面提升潼南的知名度和美譽度。以紅色文化、廉政文化、家風文化、非遺文化等為主要內容的潼南優秀文化,承載了一代代潼南人自強不息、厚德載物的上善大愛,宣揚了新時代潼南兒女深耕沃土、創新創業的美德新風。傳播“善”與“美”,就是要注重文化展示和旅游體驗,將潼南特色文化始終貫穿到旅游“十二要素”當中,為游客更好地了解潼南、認識潼南、感知潼南創造良好條件。 合則兩利,分則俱弱。貫徹陳敏爾書記調研潼南講話精神,做大做強做活旅游產業,要以“六養勝地”建設為抓手,不斷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、實現文化的經濟價值,最終形成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相得益彰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! 【責任編輯 鄭強】 |